Knowledge

羽球比赛中的「鹰眼」(上)

    之前我们曾提到羽球是速度最快的球类运动,所以要以肉眼判定疾若流星的羽球究竟是压到边线?还是出界?偶尔会出现争议。如果主场线审又有强烈的爱国心,那对外国选手更可能出现不公平的判决。试想,争议球要是出现在比赛最后、双方仅有一分之差的关键时刻,那么选手必然感到沮丧与无奈,就连观赛的球迷也会对于一场精彩的比赛最后却戛然而止、荒谬结束而感到失落与不满。
    因此,外界不断呼吁世界羽球联合会(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 以下简称BWF)能采用像网球四大满贯赛所采用的「鹰眼(Hawk-Eye)」的裁判辅助系统。BWF也终于在伦敦奥运结束后三个月决定引入类似的科技辅助系统来提升比赛的公平性。不过「鹰眼」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也搞不清楚。鹰眼系统是一套结合六部高速摄影机及复杂的计算机运算系统,来追踪仿真计算出球体在三度空间高速移动的位置。它最早是应用在板球运动,直到2006年美国网球公开赛才正式引进。
 
网球场的鹰眼系统架设状况
(图片来源http://www.hawkeyeinnovations.co.uk/)
 
架设完成的鹰眼系统装置
(图片来源http://www.hawkeyeinnovations.co.uk/)
 
环绕球场的多组鹰眼系统
(图片来源http://www.hawkeyeinnovations.co.uk/)
 
「鹰眼」其实也可能犯错!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鹰眼是如何呈现结果的呢?它是以一段计算机动画影片来呈现网球最后的落地位置。即使鹰眼系统号称如鹰眼般锐利,但也还只是计算机仿真计算的结果。事实上,确实曾有过「选手挑战线审的判决,鹰眼系统也确认线审的判决,但录像慢镜头回放却证明选手的挑战是正确的。」这样的例子。
 
经过多项参数运算后计算机仿真出球的落点位置
(图片来源http://www.hawkeyeinnovations.co.uk/)
 
    不管鹰眼系统准确度为何,羽球几乎无法使用鹰眼的仿真计算系统来确定最后的结果,因为光是要模拟计算羽球的飞行,就要比网球、板球及足球的模拟运算复杂几十倍。羽球不像上述几种球类都是个完整浑圆的球体,羽球不但是圆锥状,而且会以不断旋转的方式进行快速飞行,再加上每根羽毛的根部间又有些微差异的空隙,更不用提羽毛在比赛中也还会逐渐破损。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想用「计算机仿真」来判断羽球落点位置的困难性极高。
    所以BWF一开始在预算及实际应用的考虑下,决定采用实时回放判定系统(Instant Review System, 以下简称IRS)与选手挑战线审判定制度。一开始先在2013年1月的马来西亚公开赛进行测试,并预计在6月Djarum杯印度尼西亚公开赛正式启用。然而,在5月份BWF却以「尚须进行更多的测试」为由,延后了IRS的启用。
    直至2013年底,BWF终于宣布将在12月举行的超级系列总决赛中启用IRS。IRS这个诱因,无非是希望吸引更多顶尖好手参加比赛。而球王李宗伟也在比赛中成为史上第一个运用IRS行使「挑战权」的选手,而且还挑战成功!

                                                           文/麦经理 Mackinglis

扫一扫,关注VICTOR官方微信号